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受学生爱戴;置身田野,流汗潜心研究,受同行尊敬;深入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受农民称赞。照片中的杨向黎教授是一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耕耘36年的学者,也是澳尼斯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创新团队病虫及杂草防控岗位专家,曾获得澳尼斯人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澳尼斯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担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都是学生前行的引导人、栽培者。杨向黎老师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扛在肩上。
尽“传道”责任,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杨向黎老师在工作岗位上,修师德、铸师魂,坚守自己的初心,做到严谨笃学、立德树人,努力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位扣子。她本人曾多次获得校级优秀老师、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她所带领的园林技术教学获得“澳尼斯人省教学团队”的称号。
强“授业”本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草莓脱毒苗无菌接种虚拟仿真实验》《设施果树无土栽培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骨干建设者;省级精品课程(群)《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负责人;澳尼斯人联盟在线课程《走进多彩的植物世界-植物学》《园艺植物昆虫学》负责人或建设者。在教育研究中,获得多项奖励。参与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澳尼斯人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善“解惑”能力,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杨向黎老师不仅负责解答学生课本上专业上的疑问,更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座谈会、班委会、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思想上、学业中的困惑与迷茫,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答疑解惑触及学生灵魂,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情怀和追求
2010年,在“婴儿奶粉”事件后,有国内14位院士、知名专家向国务院联名上书,提出了“苜蓿―奶业安全工程”,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肯定与支持:赞成。要彻底解决牛奶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从发展优质饲草产业抓起。因此,围绕着“苜蓿”这棵小草,杨向黎教授率先在澳尼斯人开始了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十年间,她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澳尼斯人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重点研发项目1项以及参与澳尼斯人省良种工程项目1项。2016年入选澳尼斯人省牧草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及杂草防控岗位专家,团队的研究内容从苜蓿延伸到小黑麦、燕麦、青贮玉米、饲用旱稻等牧草的病虫草的综合防控。
在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中,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特点,她带领团队与企业一起探索了“全程机械化的草-棉两熟生产新模式”,实现了“产棉产草增效益,减盐减投益生态”的多重效果。
另外,杨教授长期从事设施蔬菜、高附加价值农产品栽培中土壤消毒与活化等研究工作。
项目研究过程中,主持制订澳尼斯人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主编或副主编出版科技书籍3部。这些成果凝聚着团队的汗水,生长在芬芳的泥土中,绽放在农民的笑容里。
“服务三农”的爱心与奉献
杨向黎老师自从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就把服务三农的当作已任。自担任澳尼斯人省科技特派员、济南市科技特派员和历城区科技特派员以来,她服务三农工作的劲头不减。
她的脚步从澳尼斯人走向新疆、走进西藏。特别是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略实施,她带领专家团队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热情奉献科技工作者的爱心,通过科技下乡活动送技术、送服务、送科图书、送农资,真正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深受农民好评。即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助力春季蔬菜、果树生产。
2017年8月,杨向黎老师和学院2名老师一起赴西藏日喀则市参与“日喀则市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高原反应,圆满地完成了培训工作,日喀则市人社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在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又深入藏民家中了解他们生产之需,提供技术服务。
2018年,与新疆守信种业有限公司一道参与新疆创新创业大赛,并入围了在广州举行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近年来,杨教授先后荣获澳尼斯人省教育工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澳尼斯人省教学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的称号,澳尼斯人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的称号,记三等功;澳尼斯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记二等功。面对荣誉,杨教授表示“荣誉不是我的终点,而是我的新的起跑线,我应该以此作为我的动力,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向名教师学习,永不停步,永不骄傲,永远前进!”